云图册导航

白洋淀旅游网-白洋淀文化发展概论


文章编号:43 / 分类:互联网资讯 / 更新时间:2023-12-07 / 浏览:
摘要 白洋淀旅游网白洋淀文化发展概论:简介:雄安新区的设立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是中央领导和多位顶级专家学者经过反复调研论证后决定的,而白洋淀是其中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个人认为:考证雄安文化应该从白洋淀文化的传承发展入手,应该站在五千年中...   简介:雄安新区的设立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是中央领导和多位顶级专家学者经过反复调研论证后决定的,而是其中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个人认为:考证雄安文化应该从白洋淀文化的传承发展入手,应该站在五千年中华文明的高度和广度去研究分析,才能得出比较客观的结论。一、白洋淀文化的发展历史三个阶段:文化蛮荒阶段(公元前841年汉字纪元前);文化边缘阶段(公元前841年汉字纪元后至公元959年柴荣收复雄州);文化繁荣阶段(辽宋时代至今)。二、五大历史文化遗产:宋辽文化、渥城文化、行宫文化、航运文化、雁翎文化。三、当前白洋淀文化发展的五大资源:旅游文化资源;芦苇文化资源;渔猎文化资源;诗群文化资源;美食文化资源。四、白洋淀文化的四大发展趋向:创新文化、生态文化、雁翎文化、休闲文化。一、白洋淀文化的历史传承2017年4月1日,是白洋淀历史上的重要时刻,也是白洋淀文化发展的关键节点,从此以后,白洋淀文化将发生重大转型、升级和提升,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标杆和旗帜,引领雄安新区人民跨入崭新的时代!站在中华文化五千年历史的高度回顾白洋淀文化,我们可以把白洋淀文化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文化蛮荒阶段、文化边缘阶段、文化繁荣阶段。其间有三个重要节点:公元前841年文字纪元出现、公元959年契丹和汉族政权白沟河边界形成、雄安新区成立。(一)文化蛮荒阶段(公元前841年汉字纪元前)白洋淀历史文化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保定徐水南庄头先民早在约距今1万年左右即定居在淀区上游,作为“中国粟作农业起源地之一”,他们传承发展了北京山顶洞人的骨角器制作技术,成为中华文明起步时期显著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随后,安新留村仰韶文化、梁庄磁山文化、申明亭龙山文化、以及辛庄克、张村、涞城遗址,容城的上坡、午方、东牛、北庄、北城等地,任丘市哑叭庄等,以更加丰富的文化遗存,体现了白洋淀及周边地区文化的深刻内涵。(二)文化边缘阶段(公元前841年文字纪元后至公元959年柴荣收复雄州)在宋代之前,漫长的周秦汉唐时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以长安为中心的渭河平原一带,黄河以北的平原地带是人烟稀少,经济落后的蛮荒之地。这一时期在史籍中对白洋淀的明确记载有三处,《史记》:“[荆柯传]至易水上,既祖,取道”。西晋左思《魏都赋》:“鸳鸯交谷,虎涧龙山。掘鲤之淀,盖节之渊”。北魏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水经注》载:“易水又东,埿水注之,水上承二陂于容城县东南,谓之大埿淀、小埿淀。其水南流注易水,谓之埿洞口。水侧有浑埿城,易水迳其南,东合滱水。”浑埿城即是今天的安新县城。以上描述都是顺笔提及,可见这个漫长的历史时代里,白洋淀在中华文明中只是占据了边缘位置。五代之后,因为战乱和藩镇割据,中国政治中心开始东移,(公元904年朱温迫唐皇迁都洛阳,907年唐亡,909年,后梁自开封迁都洛阳)洛阳、开封逐渐成为新的政治中心。同时,北方的契丹族开始在辽东兴起,公元916年契丹王耶律阿保机称帝(建都西楼,后改称临潢府),建立统一政权后开始南下,并与汉族政权发生激烈冲突。公元936年,后晋因石敬塘割让燕云十六州给辽国,公元959年后周世宗柴荣北伐,收复部分失地,最终,形成了契丹与中原汉族政权以安肃、雄州、霸州、白沟河一线的边界地带,白洋淀因其特殊地貌和位置,终于走上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中心舞台。(三)文化繁荣阶段(辽宋时代至今)辽宋时代至今的一千年,白洋淀文化逐渐走向繁荣。先是辽宋百年对峙和通商,随着元代开始定都北京,白洋淀因为其区位优势和独特的地理环境,开始受到中国最高统治阶层和文化名人的关注和青睐,积累了丰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遗产。其中,最具有独特性和代表性的大致可概括为以下五大文化。北宋初年,白洋淀地区多次遭受辽军铁蹄践踏。因为这里是辽军南下的咽喉要地,又是华北泄洪洼地,缺少良田,因此人烟稀少,贫瘠落后。为有效抵御辽军,何承矩(曾任霸州刺史,雄州太守)向北宋朝廷提出建设塘泊防线,《宋史·河渠》记载:六宅使何承矩请旨动员一万八千士兵和民工开挖河道,堆积台田,种植芦苇和水稻,形成方圆几百里“深不可行舟,浅不可徙涉”的水网沼泽,这就有效阻挡了辽国精锐骑兵南下。也基本造就了如今白洋淀143个大小淀泊、3700多条沟壕和12万亩苇田的基本地貌。同时,北宋开始在白洋淀实行军屯,设立平戒军(文安)、破虏军(霸州)、顺安军(安州),在后来的百余年,北宋征调大量军队驻守雄州、霸州一线,在白洋淀地区构筑堡垒和兵营,士兵家属和后裔形成了如今王家寨、马家寨、寨南、马堡等村庄,军人血统也造就了白洋淀勇敢、正直、坚韧的民风,这在以后的抗日战争中得到了集中彰显和发扬。渥城战国时为燕之浑埿城,1125年金灭辽,渥城从此列入金国辖地。李师儿,金朝渥城人,全家五口,幼时家境贫寒,金章宗大定末年入宫当宫女。因人品出众,歌舞动人受宠。明昌四年(1193年)封淑妃,承安四年(1199年)封元妃,掌管六宫。金泰和四年(1204年)金章宗在元妃故土浑埿城建渥城县,属安州。公元1208年将渥城建为安州治所,辖安州、新安、高阳三县。城内建有行宫“建春宫”,东城角建“明昌娥楼”,东南城墙建“梳妆楼”,在城西北角建“静聪寺”。渥城周围九里,城高三丈,壕深一丈,阔四丈。城门有四,东曰景宁,西曰广德,南曰来远,北曰安仁。当时因为李师儿,金章宗多次来渥城巡游驻跸,使之成为当时名闻金国的政治副中心。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新安城墙改变了近千年的夯土面目。城墙外侧包砌城砖,并将西北两段墙体分别向内缩筑,这次筑城奠定了新安城墙明清以来的基本形制。成化四年知县赵俊修;弘治十四年知县周伦修;正德九年,知县王举大修,城墙增高加厚,鼎建四门城楼,重檐飞楼,金碧辉映,四角建有角楼,并设有垛墙,周围环水易守难攻,固若金汤。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渥城没于水。明洪武以来,多次修城。正德九年(1514年)大修。明万历十四年(1587年)知县张廷玉又大修城墙城门。清康熙、乾隆年间,继续修城,直到1938年城墙大部被拆除,新安城墙在历次战争和洪涝灾害中都发挥了巨大作用。清代康熙朝以后,中国进入康乾盛世,人口迅速增长,经济趋向繁荣。白洋淀东畔的鄚州、赵北口成为南北通衢的重镇,白洋淀内河航运也逐渐兴起,白洋淀开始进入清朝最高统治者的视野。从公元1677年开始到病逝前的1722年,康熙皇帝玄烨先后40次到白洋淀,其中水围29次,并修建了赵北口、郭里口、圈头、端村四座行宫。乾隆皇帝即位后,为效仿康熙帝,也先后四次到白洋淀进行水围,并对淀区的行宫和多处古迹进行了修葺、整修。康熙、乾隆来白洋淀游览、水围期间,曾带来大批文人雅士吟咏唱和,面对绿苇、红荷,清清淀水上飞舞的白鹭野鸭,他们写下了大量诗词歌赋,也留下了不少趣闻佳话。这些被收入各种古籍、县志,更多则流传于民间。在此选取康熙帝和乾隆帝最有代表性的诗作各一首:        遥看白洋水,帆开远树丛。流平波不动,翠色满湖中。《风阻驻跸白洋湖偶成》平波数顷似江声,风阻湖边一日程。可笑当年巡幸远,依稀吴越列行营。虹桥长短接溪川,溪上人家不治田。半笠沧波三月雨,一堤杨柳两湖烟。孶将鹅鸭无关税,捕得鱼虾足酒钱。今日饱餐渔者乐,鸣榔春水绿浮船。
相关标签: 白洋淀旅游网人文风景旅游资讯白洋淀文化发展概论简介:雄安新区的设立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是中央领导和多位顶级专家学者经过反复调研论证后决定的而白洋淀是其中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个人认为:考证雄安文化应该从白洋淀文化的传承发展入手应该站在五千年中...

本文地址:https://ytcdh.com/article/43.html

上一篇:白洋淀旅游网网站介绍...
下一篇:白洋淀旅游网白洋八月看花回...

温馨提示

做上本站友情链接,在您站上点击一次,即可自动收录并自动排在本站第一位!
<a href="https://ytcdh.com/" target="_blank">云图册导航</a>